卓尔不群的庆阳八景
——庆阳“府八景”、“县八景”与“庆城八景”
在中国随便翻开一本府志或县志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“八景”、“十景”。通过“八”与“十”这二个极具吉祥的数字将家乡山、水、林、泉与寺、庙、亭、榭、阁结合起来形成代表地方人文、自然景致的“八景”、“十景”。它们是地方对外展示骄傲的平台,更代表了地方人们“固化”在山水风物之中的对国、家的认同。仔细分析每一个地方的“八景”、“十景”它们的排序不在景点的规模的大小、景色的怡人程度等。它们的排序是按每一个景点背后那只看不见的“文化之手”排列。探寻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别具风趣。
庆阳自古是周祖肇兴之地,加上襟带延绥、屏藩关陇的地理优势,历朝历代一直是“锁玥一方”的军事、政治要地,人文历史璀璨夺目。因此庆阳八景更是涵盖广泛、代表丰富,在全国地方“八景”、“十景”中也极有品位、属于上乘。在清朝之前,一直属于陕西布政司,是庆阳府、县衙门所在地。这就使庆阳有了“府八景”与“县八景”之分。 庆城县旅游局以刊出新一期《旅游指南》为契机,以“着眼现有景点、发掘景点背后的文化因素,提升、打造全新旅游新思路”的工作思路,组织人力对庆城旅游“庆阳八景”、“乡村旅游”、“在建旅游”等进行全方位发掘、展示。力争使庆城旅游焕发全新气象,为全县经济建设发展“增砖添瓦”。
“府八景”是:“周祖遗陵”、“狄公古庙”、“普照昏钟”、“鹅池春水”、“南郭晚市”、“龙湫夜月”、“庆台晴雪”、“彭原晚照”。这八景中前二景“周祖遗陵”彰显“周祖在庆阳”的历史地位,“狄公古庙”体现庆阳的“盛唐辉煌”,“普照昏钟”、“鹅池春水”是庆阳“建筑精华”所在。庆阳八景只有“狄公古庙”与“龙湫夜月”在庆阳县外(指未析出西峰的庆阳县)。可见庆阳县在庆阳地区的重要地位。
“县八景”是:“周祖遗陵”、“公刘古庙”、“文笔对峙”、“太和仙境”、“鹅池春水”、“灵岩滴翠”、“彭原晚照”、“普照昏钟”。
西峰被析出庆阳,庆阳县更名为庆城后,将县八景中属于西峰的“彭原晚照”与“公刘古庙”换成府八景中有,但县八景中没有的“庆台晴雪”与“南郭晚市”。形成新的庆城八景。
“庆城八景 ”是:“周祖遗陵”、“文笔对峙”、“太和仙境”、“鹅池春水”、“灵岩滴翠”、“普照昏钟”、“庆台晴雪”与“城南晚市”。
近年来,庆城县顺应民意,全面修复、恢复以庆城八景为中心的历史人文景点,重塑庆城人内心深入的“八景”情怀与骄傲。部分景点如“周祖遗陵”规模更加宏大,“南郭晚市”被气象更为宏大的“南门周礼广场”取代,“鹅池春水”也已新峻,并融入最新城墙地道学研究成果,文化、建筑价值更加提高,重新焕发新姿。“太和仙境”、“灵岩滴翠”在当地爱心人士的呵护下也渐有气象。
庆城县旅游局工作人员在新一期刊出的《庆城旅游指南》,《庆城八景》中除用红色边框标出了《庆城八景》,另加了未列入八景但同样在庆阳(庆城)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“周旧邦木枋”、“普照寺”与“汉义阳候傅介子墓”。
《庆城旅游》将陆续推出庆阳八景每一景致的古、今景致描述,并发掘各自景点背后的文化价值,以供读者参考。
附庆阳八景照片及简介:(按景点排序)
1、周祖遗陵
位置:庆城东山(俗称“周懒王山”)上
建立西周的周武王19代祖先不窋(周老王鞠陶之父,鞠陶俗称“周懒王)之墓。由于不窋、鞠陶、公刘三代经营庆阳,为周族的建立奠定了最早的根据地,《史纪》中称庆阳为“周道之兴自此始”之地。周朝建立后遥尊不窋为圣祖,并在庆阳修建陵庙、行宫,岁岁派人祭祀。以后诸王朝更是续祭不断。东周末年最后一位君主周郝王被秦国“灭国”之后,将位于今河南汝州的封地也取名为“庆阳”以图复兴江山,可见“庆阳”对周人影响之深刻。因此位于庆城东山(俗称“周懒王山”)的周祖遗陵成为一方名胜,位列府八景、县八景、庆城八景之首。
2、狄公古庙:
位置:宁县县城公刘邑台地上
唐代名臣梁国公狄仁杰担任宁州刺史,功勋卓著,在庆阳宁县留有“跨青牛、斩九龙”传说。
3、普照昏钟
位置:南街老县政府后
建于宋兴国年间的普照寺,建筑丰富。尤其是明成化六年所铸铁钟一口,声闻数十里,故有“普照昏钟”之名。该钟已毁、但寺仍在。
4、鹅池春水
位置:庆城县南街陇东中学对面巷内
相传为周祖养鹅之处,实际是一个穿过厚厚城墙并深切河床数米深的“大地道”。若大的洞壁全部由石条砌成,是庆阳城“石头垒墙墙不倒”的典型代表。洞内存有历朝历代碑石铭文,无数名流雅士在此歌唱叹脉。
5、南郭晚市(又名南城晚市、城南晚市)
位置:庆城东南永春门外关城
清末、民国初庆阳战火不断,城门紧闭,百姓无法交易所需,由商家自行在南门城郭形成异常兴隆的夜市。现景荡然无存。
6、龙湫夜月
灵湫古祠 灵湫即位于罗川东60里之要册湫,是唐贞观年间(627—649)由于山体滑坡,积水壅滞而形成。方圆数亩,清澈透明,深不可测,天雨不溢,天旱不涸。以败叶枯苇投入,若有推拒之意,被荡漾于岸边。四周乔松荫郁,芳草萋萋,风来水声松涛相间,蔚为大观。相传天旱于此祈祷雨露,莫不应验如神,故称灵湫。故唐、宋时,朝廷多加褒扬封祀。唐时修建龙祠,历封“应圣侯”、“普济王”;宋时改封为“显圣王”;明时为一方胜览。每值深秋,素月清辉之下,灵湫风清波静,浮光流金,文臣雅士莫不到此以洗尘襟,以抒怀抱。(引自网络)
7、庆台晴雪
鹅池洞平台的西北角,一块面积很小的土台,雪后晴天,其它地方冰雪融化,唯有此处仍是白雪皑皑,经久不化,实为怪事。文人雅士站在锡庆阁中饮酒观赏、赋诗。因此此土台被称为“庆台”。“庆台晴雪”位列府八景之列,可见庆阳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。
8、彭原晚照
位置:西峰彭原古城
彭原隋、唐立过县,万其是安史之乱,唐肃宗驻跸彭原,一时成为全国中心。明清古城因水土流失、古城三面变为沟壑,城内居民迁搬一空,只留空城和一座十二级浮屠塔。遂名“彭原晚照”。现景已毁。
9、公刘古庙
位置:西峰温泉乡高家土肴
公刘为不窋的孙子,“复修后稷之业、务耕种、行地宜…周道之兴自此始也”。《诗经》中有《笃公刘》篇。
10、文笔对峙
位置:庆城南门(嘉会门)对面文笔峰
庆阳古城是由东、西二条河天然交汇所形成的台地上“削土为城、版筑成城”。而东、西两河就是在文笔峰下交汇形成马莲河一路向南流去。文笔峰是一块风水宝地,孕育了两代文豪(李梦阳、惠登甲),站在文笔峰上欣赏庆阳古城,可深切体会独特的“山、水、人、城”山水风脉。峰顶的文笔峰塔,标志性的“毛笔头”与“官印底座”,更是让人感叹其设计的精妙、寓意的深刻。
11、太和仙境
位置:庆城县十五里铺村
太和山,因山上广植桃花,又称桃花山。从山麓到山顶有台阶四百余级。山上山下寺庙无数,每年古历三月一日,香客似云,游人如织。原景已毁。现景由信徒自发筹建。是全县乃至全市香火最旺的地方。古代三月初一以家族为单位“擎旗上香”,是一方百姓家族荣誉的集中体现。
12、灵岩滴翠
位置:庆城县三十里铺老乡政府对面
“灵岩滴翠”是清凉山胜景的雅名。因山上林木众多,山下有清泉流出(圣水泉)。林木阴翳,清泉甘冽,鸟语花香,幽雅清静,擅一方之胜。台上建有“保庆寺”,寺中供有文殊菩萨,又名菩萨庙,山又称为菩萨山。
13、“周旧邦木枋”
位置:庆城县南街水利局巷
“周旧邦木枋”虽未列入八景,但确是庆阳历史文化象征。古朴的木枋工艺精湛,令人有洞穿时空的感觉。木枋上铭刻的“周旧邦”三个字,是庆城人最大的骄傲。
13、慈云寺
位置:庆城县钟楼巷
慈云寺建于唐代,盛于宋代,是庆城人从事佛事活动的主场所,寺内建有钟楼,钟为金泰和元年所铸,至今有800多年历史,体积庞大,声音洪亮,而且上面的悉昙文(梵文)和汉文,是不可多得的文字资料。对研究夏、金、元时期少数民族的发展及其语言文字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。此钟已被甘肃省1981年列为省级保护文物。
14、 汉义阳候傅介子墓
位置:庆城县城西塬
傅氏在庆阳是个望族。在史志上有传记的人物有傅介子、傅育、傅玄等24人之多,人才济济、家世兴隆,完全可与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的王、谢两家媲美,以兴盛时间论,还更胜一筹。因“斩杀楼兰王”威名西域而功封义阳候的傅介子更是庆阳人“武出汉朝、文出明朝”的“武将”明星。
作者:张晋荣
2016年8月5日
附言:文中对庆阳“府八景”、“县八景”的介绍主要参考刘文戈所著《庆阳历史文化丛书》中的《陇原金凤》,庆城八景的介绍主要参考尹双茂主编的《庆城旅游指南》中的《庆城八景》。另,文中参阅雷致清《庆城古风貌略考》。
参考文献:
1、《庆阳历史文化丛书》 刘文戈 著
2、《庆阳城山川景致融入的理性信仰情怀》 张晋荣 著
3、《庆城古风貌略考》 雷致清 著
编 辑:尹双茂
责任编辑:
在中国随便翻开一本府志或县志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“八景”、“十景”。通过“八”与“十”这二个极具吉祥的数字将家乡山、水、林、泉与寺、庙、亭、榭、阁结合起来形成代表地方人文、自然景致的“八景”、“十景”。它们是地方对外展示骄傲的平台,更代表了地方人们“固化”在山水风物之中的对国、家的认同。仔细分析每一个地方的“八景”、“十景”它们的排序不在景点的规模的大小、景色的怡人程度等。它们的排序是按每一个景点背后那只看不见的“文化之手”排列。探寻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别具风趣。
庆阳自古是周祖肇兴之地,加上襟带延绥、屏藩关陇的地理优势,历朝历代一直是“锁玥一方”的军事、政治要地,人文历史璀璨夺目。因此庆阳八景更是涵盖广泛、代表丰富,在全国地方“八景”、“十景”中也极有品位、属于上乘。在清朝之前,一直属于陕西布政司,是庆阳府、县衙门所在地。这就使庆阳有了“府八景”与“县八景”之分。 庆城县旅游局以刊出新一期《旅游指南》为契机,以“着眼现有景点、发掘景点背后的文化因素,提升、打造全新旅游新思路”的工作思路,组织人力对庆城旅游“庆阳八景”、“乡村旅游”、“在建旅游”等进行全方位发掘、展示。力争使庆城旅游焕发全新气象,为全县经济建设发展“增砖添瓦”。
“府八景”是:“周祖遗陵”、“狄公古庙”、“普照昏钟”、“鹅池春水”、“南郭晚市”、“龙湫夜月”、“庆台晴雪”、“彭原晚照”。这八景中前二景“周祖遗陵”彰显“周祖在庆阳”的历史地位,“狄公古庙”体现庆阳的“盛唐辉煌”,“普照昏钟”、“鹅池春水”是庆阳“建筑精华”所在。庆阳八景只有“狄公古庙”与“龙湫夜月”在庆阳县外(指未析出西峰的庆阳县)。可见庆阳县在庆阳地区的重要地位。
“县八景”是:“周祖遗陵”、“公刘古庙”、“文笔对峙”、“太和仙境”、“鹅池春水”、“灵岩滴翠”、“彭原晚照”、“普照昏钟”。
西峰被析出庆阳,庆阳县更名为庆城后,将县八景中属于西峰的“彭原晚照”与“公刘古庙”换成府八景中有,但县八景中没有的“庆台晴雪”与“南郭晚市”。形成新的庆城八景。
“庆城八景 ”是:“周祖遗陵”、“文笔对峙”、“太和仙境”、“鹅池春水”、“灵岩滴翠”、“普照昏钟”、“庆台晴雪”与“城南晚市”。
近年来,庆城县顺应民意,全面修复、恢复以庆城八景为中心的历史人文景点,重塑庆城人内心深入的“八景”情怀与骄傲。部分景点如“周祖遗陵”规模更加宏大,“南郭晚市”被气象更为宏大的“南门周礼广场”取代,“鹅池春水”也已新峻,并融入最新城墙地道学研究成果,文化、建筑价值更加提高,重新焕发新姿。“太和仙境”、“灵岩滴翠”在当地爱心人士的呵护下也渐有气象。
庆城县旅游局工作人员在新一期刊出的《庆城旅游指南》,《庆城八景》中除用红色边框标出了《庆城八景》,另加了未列入八景但同样在庆阳(庆城)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“周旧邦木枋”、“普照寺”与“汉义阳候傅介子墓”。
《庆城旅游》将陆续推出庆阳八景每一景致的古、今景致描述,并发掘各自景点背后的文化价值,以供读者参考。
附庆阳八景照片及简介:(按景点排序)
1、周祖遗陵
位置:庆城东山(俗称“周懒王山”)上
建立西周的周武王19代祖先不窋(周老王鞠陶之父,鞠陶俗称“周懒王)之墓。由于不窋、鞠陶、公刘三代经营庆阳,为周族的建立奠定了最早的根据地,《史纪》中称庆阳为“周道之兴自此始”之地。周朝建立后遥尊不窋为圣祖,并在庆阳修建陵庙、行宫,岁岁派人祭祀。以后诸王朝更是续祭不断。东周末年最后一位君主周郝王被秦国“灭国”之后,将位于今河南汝州的封地也取名为“庆阳”以图复兴江山,可见“庆阳”对周人影响之深刻。因此位于庆城东山(俗称“周懒王山”)的周祖遗陵成为一方名胜,位列府八景、县八景、庆城八景之首。
2、狄公古庙:
位置:宁县县城公刘邑台地上
唐代名臣梁国公狄仁杰担任宁州刺史,功勋卓著,在庆阳宁县留有“跨青牛、斩九龙”传说。
3、普照昏钟
位置:南街老县政府后
建于宋兴国年间的普照寺,建筑丰富。尤其是明成化六年所铸铁钟一口,声闻数十里,故有“普照昏钟”之名。该钟已毁、但寺仍在。
4、鹅池春水
位置:庆城县南街陇东中学对面巷内
相传为周祖养鹅之处,实际是一个穿过厚厚城墙并深切河床数米深的“大地道”。若大的洞壁全部由石条砌成,是庆阳城“石头垒墙墙不倒”的典型代表。洞内存有历朝历代碑石铭文,无数名流雅士在此歌唱叹脉。
5、南郭晚市(又名南城晚市、城南晚市)
位置:庆城东南永春门外关城
清末、民国初庆阳战火不断,城门紧闭,百姓无法交易所需,由商家自行在南门城郭形成异常兴隆的夜市。现景荡然无存。
6、龙湫夜月
灵湫古祠 灵湫即位于罗川东60里之要册湫,是唐贞观年间(627—649)由于山体滑坡,积水壅滞而形成。方圆数亩,清澈透明,深不可测,天雨不溢,天旱不涸。以败叶枯苇投入,若有推拒之意,被荡漾于岸边。四周乔松荫郁,芳草萋萋,风来水声松涛相间,蔚为大观。相传天旱于此祈祷雨露,莫不应验如神,故称灵湫。故唐、宋时,朝廷多加褒扬封祀。唐时修建龙祠,历封“应圣侯”、“普济王”;宋时改封为“显圣王”;明时为一方胜览。每值深秋,素月清辉之下,灵湫风清波静,浮光流金,文臣雅士莫不到此以洗尘襟,以抒怀抱。(引自网络)
7、庆台晴雪
鹅池洞平台的西北角,一块面积很小的土台,雪后晴天,其它地方冰雪融化,唯有此处仍是白雪皑皑,经久不化,实为怪事。文人雅士站在锡庆阁中饮酒观赏、赋诗。因此此土台被称为“庆台”。“庆台晴雪”位列府八景之列,可见庆阳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。
8、彭原晚照
位置:西峰彭原古城
彭原隋、唐立过县,万其是安史之乱,唐肃宗驻跸彭原,一时成为全国中心。明清古城因水土流失、古城三面变为沟壑,城内居民迁搬一空,只留空城和一座十二级浮屠塔。遂名“彭原晚照”。现景已毁。
9、公刘古庙
位置:西峰温泉乡高家土肴
公刘为不窋的孙子,“复修后稷之业、务耕种、行地宜…周道之兴自此始也”。《诗经》中有《笃公刘》篇。
10、文笔对峙
位置:庆城南门(嘉会门)对面文笔峰
庆阳古城是由东、西二条河天然交汇所形成的台地上“削土为城、版筑成城”。而东、西两河就是在文笔峰下交汇形成马莲河一路向南流去。文笔峰是一块风水宝地,孕育了两代文豪(李梦阳、惠登甲),站在文笔峰上欣赏庆阳古城,可深切体会独特的“山、水、人、城”山水风脉。峰顶的文笔峰塔,标志性的“毛笔头”与“官印底座”,更是让人感叹其设计的精妙、寓意的深刻。
11、太和仙境
位置:庆城县十五里铺村
太和山,因山上广植桃花,又称桃花山。从山麓到山顶有台阶四百余级。山上山下寺庙无数,每年古历三月一日,香客似云,游人如织。原景已毁。现景由信徒自发筹建。是全县乃至全市香火最旺的地方。古代三月初一以家族为单位“擎旗上香”,是一方百姓家族荣誉的集中体现。
12、灵岩滴翠
位置:庆城县三十里铺老乡政府对面
“灵岩滴翠”是清凉山胜景的雅名。因山上林木众多,山下有清泉流出(圣水泉)。林木阴翳,清泉甘冽,鸟语花香,幽雅清静,擅一方之胜。台上建有“保庆寺”,寺中供有文殊菩萨,又名菩萨庙,山又称为菩萨山。
13、“周旧邦木枋”
位置:庆城县南街水利局巷
“周旧邦木枋”虽未列入八景,但确是庆阳历史文化象征。古朴的木枋工艺精湛,令人有洞穿时空的感觉。木枋上铭刻的“周旧邦”三个字,是庆城人最大的骄傲。
13、慈云寺
位置:庆城县钟楼巷
慈云寺建于唐代,盛于宋代,是庆城人从事佛事活动的主场所,寺内建有钟楼,钟为金泰和元年所铸,至今有800多年历史,体积庞大,声音洪亮,而且上面的悉昙文(梵文)和汉文,是不可多得的文字资料。对研究夏、金、元时期少数民族的发展及其语言文字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。此钟已被甘肃省1981年列为省级保护文物。
14、 汉义阳候傅介子墓
位置:庆城县城西塬
傅氏在庆阳是个望族。在史志上有传记的人物有傅介子、傅育、傅玄等24人之多,人才济济、家世兴隆,完全可与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的王、谢两家媲美,以兴盛时间论,还更胜一筹。因“斩杀楼兰王”威名西域而功封义阳候的傅介子更是庆阳人“武出汉朝、文出明朝”的“武将”明星。
作者:张晋荣
2016年8月5日
附言:文中对庆阳“府八景”、“县八景”的介绍主要参考刘文戈所著《庆阳历史文化丛书》中的《陇原金凤》,庆城八景的介绍主要参考尹双茂主编的《庆城旅游指南》中的《庆城八景》。另,文中参阅雷致清《庆城古风貌略考》。
参考文献:
1、《庆阳历史文化丛书》 刘文戈 著
2、《庆阳城山川景致融入的理性信仰情怀》 张晋荣 著
3、《庆城古风貌略考》 雷致清 著